今年已90歲的陳以湘是陳湘記的創辦人, 這門家族生意由陳以湘的子女繼承: 大兒子現處理加拿大陳湘記的業務, 二兒子負責莊士敦道的店鋪, 三子打理克街的生意, 女兒在柴灣幫忙印刷的工作。 除了第二代的繼承, 現在連陳氏的第三代也協助經營生意業務。
適應市場轉營求存
負責在克街陳湘記經營的劉女士, 即陳以湘的媳婦, 表示以前陳湘記主要做出版, 現在也有印書, 可是年青人卻缺少興趣看書, 而且她認為現今的名作家比以前少; 因此她形容圖書最蓬勃時代已過去, 加上現在都不太注重文學小說, 只重視經濟有關的書籍, 所以只靠賣書出書難以維持營運, 因此近幾年開始兼賣文儀用品維持生意。
除了市場需求的改變, 灣仔社區的轉變帶來生意的影響, 也得求變來適應。 劉女士發覺現在的灣仔日頭旺, 晚間 、假日靜, 認為以前的灣仔比現在旺。 因為現在多了商業大厦, 住宅少了住客少了; 若然學生不用上學, 寫字樓又五天工作, 星期六日便變得好靜; 加上灣仔的娛樂不足夠, 便造成越來越靜。劉女士表示十多年前生意較現在好。 看著店外的幾間小鋪, 劉女士不禁慨嘆: 「沒有多少間店鋪能捱得過兩年, 雖然我們沒有受租金之苦, 但也要轉營, 不能只賣書及出版, 要賣雜」。
後話
嫁給丈夫後一直住在灣仔的劉女士, 發覺灣仔現在所起的新樓又貴 、車又多 、高樓多 、空氣差 、路又窄又迫 、辦公時間越來越繁忙, 而且樓價實在高得過份。 認為灣仔不是她的理想家園。面對現今暢旺的市道, 小市民如劉女士卻不表認同:「表面好景, 但不代表好景」, 這麼簡單的一句, 就道出小市民的心聲。或許在劉女士的話中有所領悟:「掙扎到, 捱到上車(有自己物業), 供完都變亞伯, 到時份工又冇, 地產就是呃你上車」, 誰是大贏家?